Category Archives: 电影评论
一个很少看电影者的评论
关于电影,我懂得很少,关于演员,我从不会在意是谁主演……
我选择电影,只是为了心情,仅仅只是为了满足想看电影的冲动。我不会盲目的追寻潮流,也不会狂热的追寻星星,更不会错过和放弃任何一部默默无闻的电影,因为我相信,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电影大点评
终于决定把近几日看过的鱼龙混杂的电影都统统晒出来了,晚上周末的时间都统统用来看电影,沉浸在别人的故事中,别人的世界里,只是电影一结束,自己又回到了现实的世界中来。有点不情愿的回归现实,于是只好再次沉浸在别人的故事中,就好像是一种解脱。
《我脑中的橡皮擦》,最赞的一部电影,是韩国的浪漫爱情故事《记忆的橡皮擦》,其实原来翻译的名字是《我脑中的橡皮擦》,我个人觉得不够诗意,所以就自己改为记忆的橡皮擦,讲述的是一对彼此深爱的情侣,女孩得了失忆症,渐渐地一点一点的开始忘记两个人之间的回忆,不论好的还是坏的,渐渐地开始忘记自己最爱的人,忘记父母,忘记身边的每一个曾经熟悉的人,甚至会忘记自己。
曾一段时间,我希望自己能够忘记过去,希望自己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一个昨天都可以从记忆中彻底抹掉,直到看到这部电影才知道原来失去记忆是多么恐怖和残忍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还是宁肯拥有记忆,无论是好是坏。
《詹妮弗的肉体》,是一部恐怖片,最近貌似比较想尝试下恐怖凶杀的影片。
《Thinker Bell》,很可爱很唯美的动画片,所有的精灵,纯真的友谊,只有内心纯洁无任何尘埃的人才能写出和制作出如此美妙的动画。
《可爱的骨头》,影不如名啊,听起来好像是喜剧结果却是讲强奸凶杀案的,根据事实改变的,一个14岁被强奸碎尸的女孩自我阐述的一个故事。
《蝙蝠侠前传2之黑暗骑士》,一直因为小丑的存在而没有看,终于有勇气和时间体验下这个小丑的角色。
《邻家特工》,影院看的,成龙太老了,还算有趣 。
《谎言是如何产生的》,应该是这几部最富有哲理和人生意义的电影。
《熊猫大侠》,无须大脑活动的电影。
《倔强萝卜》,有点小幽默和生活小心酸的电影。
《爱的边缘》,比较漫长的爱情情节,讲述二战中的爱情,依然是漫长的等待,信任和猜忌的角逐,人性的深刻思考。
《花木兰》,觉得赵薇越来越在进步和努力之中,也觉得陈坤也算是蛮努力和认真的演员吧。虽然最近有传言赵薇怀孕正在新加坡待产,也有传言陈坤承认那个小孩是自己的私生子,不过影视圈的事情本来就鱼龙混杂。
《间谍游戏》,蛮精彩的,是与苏州有关的电影。
《什么都可以》,生活不是什么都可以的,可是在这部电影中,生活原来真的是无论怎样都可以,完美的理想主义设想。
《龙纹身的女孩》,有点悬疑和侦探片的味道,这也是唯一一部在网速极端慢的情况下完成观看的,情节设计的挺有新意,片中的人物表演也很真实,最喜欢最后的那一幕镜头,由一个不修边幅的中性装扮变成一个窈窕熟女,以及她不经意的那一种满足和坏坏的笑,美满的生活从此开始。
《朱莉和茱莉亚》,看了这部电影自己也有一种冲动,开始学着做菜各式各样的,然后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写下来,其实这也是自己好久之前的想法了,谁知道真的有人这么做了,而且还写成了小说,拍成了电影。我才知道,原来很多想法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才拥有的,有的人也拥有了这样的想法并且将其付诸实践,这就成了别人的东西,而你只能变得望尘莫及。唯一的奏效的方式,就是想到什么就去做,不要让机会白白流走,而你继续一无所获。
《盗墓丽影》,动作蛮精彩。
《阿凡达》,本来想单独写一篇观后感的,题目便是完美中的不完美。完美是指潘多拉星球的画面真得太漂亮了,怪不得那么多人看了阿凡达之后竟然患上了抑郁症,理由便是因自己无法去潘多拉星球生活而抑郁。不完美指的是影片长度,总觉得关于潘多拉星球的物种介绍的太少太少了,如果拿出2个小时的时间先来介绍下美轮美奂却又不乏刺激的潘多拉星球也足够可以吸人眼球,所以建议来部阿凡达升级版好了。建议还是能看Imax的朋友就别看3D了,虽然立体的效果差不多,但是因为Imax的屏幕比普通3D的屏幕要大三倍,所以就不会出现看3D时从镜片看出去有屏幕的边框的感觉了。
好像还有几部,已经想不起来了。最近也不再会看电影了,看电影也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只会让心脏更紧张。看书还是比较好, 容易让自己睡觉,呵呵。
现在已经回家休假了,自己请了年假外加病假,所以等回上海后要看《全城热恋》,因为里面有奶茶。奶茶是一个太容易被感动的人,就像自己一样。在全城热恋的全国首映日晚会上,奶茶说过这样一句话:“有爱没爱都可以很幸福。”
我想奶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一种酸酸的幸福的味道。有爱当然更完美,没爱的女人一样可以很美丽很幸福,年龄多大不是问题,有谁说30岁前一定要结婚了,结婚了的离婚的还不是一样很多?婚后的生活不完美的家庭,有外遇的,总是吵架的夫妻还不是一样很多?所以什么才叫幸福的爱情呢?跟着幸福的感觉走就对了,遇到那个你想嫁的人就要毫不犹豫的把自己嫁了,没遇到那就先好好照顾好自己。
这几日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女孩在在外要如何照顾好自己呢?之前自己太懒,一日三餐随便凑合,但是看了《朱莉和茱莉亚》的那部电影之后,我才知道,我写博客只是为了逃避现实的琐碎事情,我下厨房也只是为了远离尘嚣。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觉得做饭浪费时间,那么自己不做饭省下来的的时间自己都干什么了?看电影、发呆了对吧。既然这样了,为什么不好好享受下厨房的乐趣呢?嗯,决定了,休假回上海之后一定要让自己学会生活。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得如何生活的。Try to learn..
浅谈《蜗居》
Luke在留言中问我,有没有看《蜗居》?
我正庆幸他问得恰是时候,当然看了,而且看了两遍,所以不算OUT了。不过我也问过身边的几个朋友,有没有看过。她们都说没看,有的是有些轻蔑这个题材,毕竟讲小三的,有什么值得看?有的呢,则觉得过于揭露了现实,太过现实的文学作品不看也罢,毕竟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中了已经。其实,在我没看之前,也抱着一幅誓死不随大流的那种心态,有什么好看的啊,低俗、庸俗的题材,不看也罢。
只是,也巧,最后我还是看了。至于为什么看了,也已经说不清了,反正是看了,而且看了之后,还让别人也看。而且看得过程中,还和朋友探讨,大有不彻底一番不死心的感觉。第一遍在Youku上看得,断断续续,第二遍是自己全部下载好了,又用了一个周末彻底看了一遍,就差点没通宵了,凌晨三点半的脑袋,确实有些昏昏沉沉呢,遂想,还是罢了吧,明天再看也不至于就没命了似的。
Shining Ray建议我说,快跟潮流写点剧评吧。我说,我正酝酿着呢,结果酝酿了两个周之后,竟然忘掉了这回事。遂又找到了主题曲《我想要这一种幸福》来听听,也算能够找点回忆和灵感。
我也是生活在上海的人儿,剧中的那些个熟悉的地点熟悉的场景,不勾引起我的深深感触才怪。跟在济南的朋友讨论这部剧的时候,她说她可以想象的出来生活在上海的压力有多大,这也是她之所以一直不敢来上海的原因。
跟北京的朋友讨论,带着浓重的京味儿口音的朋友,跟我说他喜欢里面的那个宋和海藻,不喜欢海萍。我问其原因,他说,海青饰演的海萍体现了典型的上海小女人的那种斤斤计较精明的味道。哎,毕竟还是京城的人,提起上海总是有些怪味。
又跟远在法国一87年小朋友讨论,他问我,你看蜗居了没?我说,你在国外OUT了吧,我早就看完了,你才看。他说,生活在上海的可怜的人啊,我知道他的意思,不就是说我很可怜嘛!若是要买房注定会变成海萍这样,为了还房贷,天天清汤挂面,估计我妈早把我给赶回老家了。
跟郑州的一个朋友说,他嘲笑我庸俗!我哑口无言啊,我竟也变成了一个庸俗之人?这点让我想了整整一天,都没有想明白。
毕业之歌
毕业的那个时候,每个女生和男生都还是清纯,就像海萍那个时候还不是一头乌黑柔顺的长发,齐眉的刘海,清纯可人的样子。毕业的那个时候,每一段恋情还是浪漫美好的,就像海萍和苏淳,都是家里的宝贝,都是学校的佼佼者,男才女貌。可是工作了之后,形象都转变了,海萍那头长发也变成了干练的齐耳短发,苏淳那老实巴交的样子在单位里也吃不开。
生活的压力,确切的说就是上海这破房子的压力,开始在他们身上上了无形的紧箍咒。于是,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都离不开房子。
当爱情遇到生活
小贝有什么不好的呢?给海藻做饭,攒钱要买房子娶海藻,有着足够的幽默(小贝也会开花儿那段,很好笑很可爱,每次我都会笑得流泪),也帅气,很好的脾气(除了惹毛他,不过谁没有脾气呢?),他是爱海藻的,只是这种爱情还没有足够的准备去应付现实生活中种种的劫难,然后就支离破碎了。当然,爱情并不是人的一生,谁也不是谁的谁,离开了便如同陌路。。。
而同样的考验也发生在海萍和苏淳的身上,为了房子天天吵架,为了房子天天挂面,结婚的要吵着离婚,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我最近就有一个想法,如果遇到一个人,那个人在看到我的第一眼就想要娶我,我会毫不犹豫的就嫁给他。所以,我现在就差一个肯娶我的人了。 呵呵,开玩笑啦,还没到想嫁人想疯了的程度。
小三,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很久很久以前,我喜欢拿生活方式说事。有的人唯利是图了些,有的人斤斤计较了些,有的人稀里糊涂了些,等等,大家的生活方式不同而已嘛,没什么好计较的。只是,这部剧让我开拓了我所理解的生活方式的含义,原来,成为小三也只不过是一种那个生活方式而已,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谁是胜利者?
当然是海萍,还能有谁?海藻吗?不,海藻只是一个牺牲品,尽管曾经她有豪宅,有宝马,有保姆,有刷不完的信用卡,还有她自己的年轻,可是,这些最后还剩多少?一个都没了。子宫没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多大的伤害,已经不言而喻了。
不过,也有人说,现实生活中小三未必会这么惨,要不怎么那么多人都争先恐后去当小三呢?这倒也是。只是,在我看来成为小三还是需要一些必要的条件,暂且先抛开什么身材,相貌不说,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质的问题,或者说是一种道德观价值观的问题吧,有的人会认为这是可耻的,如果他成为小三给她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他内心所承受的谴责,那么她就会一往无前。若是,内心的谴责声让她无法承受,她也不会选择成为小三。
就像当看到中途的时候,我也怀疑,我的朋友也怀疑,我们现在在坚持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成为小三,可以为自己那么轻而易举的带来自己所向往的那些物质享受、爱情和性爱,那么干脆大家全都去成为小三得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家说,看了《奋斗》大家想要去奋斗,看了《蜗居》大家想去做小三的原因了。
可是,当看到最后的结局,你可想而知,六六的意图是鼓励大家去做小三还是让大家谨慎行事?六六当然并没有批判这种所谓的生活方式,但是他设置了一个不是很好的结局,只是在警告我们,小三的生活并非是那么光鲜照人的,让大家在成为小三之前认真思考一下。若是鼓励的话,那六六可以将海藻的结局设置的非常完美啊,宋和他老婆离婚了,海藻给宋生了个宝贝儿子,而宋在政府的工作一如从前如火如荼,海藻和儿子的生活从此都有靠山了。若是这样的结局,估计大家都想去做小三了。呵呵。
假如你的生活中遇到了小三,你会怎么办?
这个问题一点都没有难倒我们现实生活中那些男男女女们。这不,我身边就有已婚并有小孩的女士说,她会选择和那个小三和平共处。
这需要怎样的包容心,想必这个朋友的婚姻生活一定很美满哦,所以她可以想象自己能够和平共处。若真是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但是没有多少人会选择离婚,那些有小三的男人也不会选择离婚,因为他们知道离婚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多大的成本代价,他们不会那么傻。除非,他真的觉得跟现任老婆没法过日子了,但凡能凑合下的,也不会选择离婚,虽然离婚也是家常便饭,但毕竟男人的多少存在的责任心,对现任糟糠的责任心和小孩的责任心不容许他们这么做。
曾经都是真爱,为什么新爱远胜过旧爱?
这个问题,应该是爱情心理学来研究的吧。
暂且不说指定婚姻的那个年代,就说现在吧,有多少人不是因为喜欢一个人愿意跟这个人过一辈子才选择结婚的呢?若是这样,当初也算是有爱情存在咯。那么,多年之后,男人在外又遇到年轻貌美者,又为其动心,把自己辛苦打拼多年的成果都给了这个新的女人。套用剧中的台词,那是只管丰收西瓜而不是种西瓜。可是,老婆就是那个与你一起种西瓜的人啊,种了西瓜却没吃成西瓜,这有多冤呢?好像也没这个道理存在吧。
幸福之歌
幸福的小日子,在海萍和苏淳买了房子之后,他们终于搬进了自己梦寐以求,工作多年打拼多年的房子里,这也算实现了海萍人生几大理想的一个了。
其实吧,他们的这种幸福感只会存在一时,有房子了,他们会想要车,房子不够大了,想要更大的,车不够好想要更好的,这无可指责,毕竟生活谁都想越来越好啊,只是如果为了这些而累了心,磨碎了爱情,忘记了曾经简单的幸福,只怕结果也……
所以,什么是幸福?问问自己的心,心会告诉你的!
不得不承认,很现实的一部剧,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没有任何夸张做作的成分,有些心酸,就在我打下这些字的时候,当我意识到我也是辛苦存活在上海这个城市中的一分子的时候。。。
生活会继续……
Life will move on…
淡淡忧伤的周末
周五的晚上如约拜访太太姑,太太姑家新弄了一个榻榻米,喊上了我还有另一个女同事Elaine一起过去度周末聊天。只是Elaine出差去了宁波要晚上11点才回到上海。
我和太太姑两个人,坐在东北人家店堂里,点了简单的水饺、小米粥和草帽饼,相互询问了最近彼此的状况,有说有笑的,却也不记得说了些什么。
榻榻米的舒适,温暖的睡眠
很喜欢榻榻米的感觉,跪着、坐着、躺着无论怎样都很舒服。有人会嫌榻榻米很硬不舒服,可是垫上海绵垫或者厚厚的一层垫子就会很舒服啊。床嘛,终归是有所局限的,榻榻米却可以让你为所欲为的,跳啊、蹦啊、东倒西歪的,就算睡觉怎么不老实也不用担心会掉下床。
太太姑不辞辛苦的拿了垫子、被子和毯子,给我倒热水,我呢,就坐享其成,一边看《天天向上》,一边享受着这种温馨^_^
三个人女孩子挤在这个榻榻米上睡觉,大家都疲累,所以很快就入睡了,睡起来暖暖的,很舒服。
太太姑的婚纱照拍好了,从床底下抬了出来供我欣赏。不明白,为什么婚纱照一拍完的命运就是藏到柜子里或者是床底下呢?
太太姑的婚纱照拍得很棒,喜欢其中的很多张,不过最最喜欢的就是那张坐在钢琴前面,抬头仰望天空的那张,恬静的面容,纯净的眼神,纤长的手指,错落有致的黑白琴键,还有那柔软随风摇摆的婚纱。真真让我喜欢得不得了,美极了!
只是,当太太姑给我播放婚纱照的DVD时,自己却有些不争气的落了泪。太太姑不知所措的递给我纸巾,我只能勉强的摇摇头,告诉她没事的。其实,我只是想知道,我的这一天还要等多久?
没有哪个女孩子不知道灰姑娘与水晶鞋的童话故事了吧,只是看这部俄罗斯歌剧的感觉与仅仅只是书上讲的故事截然不同,歌剧夸张的表情,动感的舞蹈,优美的音乐和歌声,把我们带入了这个童话中。
只是童话终归是童话,而我们每一个都是做着水晶鞋梦的灰姑娘,梦醒时分,谁都不舍得,却又不得不接受每一个如约而至的明天,无论是否有水晶鞋,我们都要相信终究有一天,我们会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双合脚的水晶鞋,而王子也会如约而至的出现在你的面前,而或许,你现在拥有的那个人就是你的王子。
如果再爱一次,那将是永远!
冬日的午后,暖暖的阳光斜射着,透过阳台上的玻璃,晃着人的眼睛有些流泪。
依然是这个榻榻米,依然是三个女孩子,在看着一部凄凉的爱情故事《如果再爱一次》,泪如泉涌,却无须掩饰。
剧情简介:
科恩(Nicholls饰)与女友珊(Jennifer Love Hewitt饰)像任何一对平凡的情侣一样,每天忙着自己的生活,很少时间独处。一次争吵过后,前来道歉的科恩犹豫着要不要上出租车,因为这份犹豫女友选择离开。不到一分种,出租车在前面街口与一辆卡车相撞,女友香消玉陨。
悲痛万分的科恩在次日清晨醒来发现又回到了之前的一天,女友安然无恙,一切按照既定步骤发展。如果再来一次,科恩不敢想着居然成为事实。他放下一切业务,与女友登山、散步、彼此倾诉,爱意缠绵。
到了那个决定性的夜晚,那辆夺命的出租车上,他毫不犹豫地上车,并且在致命的一击来到之时,俯身保护她。
如果再来一次,他会用生命来爱她。
只是,生活从来不给我们机会去重新来过,爱情也从不给我们机会重新来爱,错过了也就永远错过了,无论哪一个离开,对自己和另一个人都是一种伤害。
自己犯的错,就应有勇气去承担,无论有多苦。虽然一个人的生活不容易,开始另一段感情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怕伤害,伤害自己也伤害到对方。
如果再爱一次,那将是永远!
电影《Coco avant Chanel》
刚刚看了Coco avant Chanel, 对这个品牌有了更深的理解,对Coco·Chanel的经历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一直以为一个人的成功或者伟大是一开始就能注定的,如果一个女人有了天赋+执着+机遇,就离成功不远了。
在一堆杂乱无章的羽毛、首饰、白色中,她选择了简单、中性和黑色。
爱情和归宿没有必然的联系,她可以坚守她的爱情,却没有选择一个归宿。
认真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女人,最美。
美丽的容颜在时间中流逝,寂寞的等待在烟雾缭绕中淡去。。。
最喜欢最后一幕,无数貌美模特身穿她设计的款款礼服翩翩走下台阶,最喜欢无数的丝绸缎带麻布、或简约或高贵,或白色或黑色或格子,融汇在那百褶镜中,彰显着孤独与高贵,彰显着人生百态。
而此时此刻坐在台阶上的她,正回忆她的一生,她爱的那个男人,她那首Coco之歌,那时的穷困寥落,终于在些许悲凉之后,露出了满足的微笑,或许也是一种淡然。离开之后留给世人的是感慨,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
品牌是什么?在无数降价折扣之后,Chanel始终坚持不讲价不打折,却依然是众多吹捧者手中的宝贝和梦想。品牌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气度,又怎么可以打折?只是在高价之下,始终难以让大众撩开其神秘的面纱,也终究只是高端消费的象征。
用电影来阐述一个品牌背后的故事,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式,用更精彩的画面和故事来告诉观众一个品牌的含义,更加深刻地加深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因为那已经不是简简单单一个品牌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信仰。就像Very Wang的婚纱,就像Tiffany的戒指。。。
应该在哪里使用香水? 在你想被亲吻的地方。
女人的身材决定了她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
穿着破旧的裙子,人们记住的是裙子,穿着优雅的裙子,人们记住的是穿裙子的女人。
材料不重要 能制造什么样的视觉效果才是重要的
美丽是一种武器
不擦香水的女人是没有未来的
失败固然痛苦 维持原状则更是一种煎熬
人们还是更注重女人的外表 而不是内心
香奈儿创办人 可可·香奈儿 小姐,原名 “Gabrielle Bonheur 香奈儿 ” ,1883年出生于法国的Auvergne。香奈儿 小姐6岁时母亲离世,父亲更丢下她和另外四名兄弟姊妹。自此,她由姨妈抚养成人,儿时入读修女院学校 (Convent School),并在那儿学得一手针线技巧。在 香奈儿 小姐22岁那年 (1905年),她当上咖啡屋歌手并起了艺名 “Coco”,在不同的歌厅和咖啡屋卖唱维生。在这段歌女生涯中,可可·香奈儿 先后结交了两名老主顾并成为他们的情人,一名是英国工业家,另一名是富有的军官。结交达官贵人,令 可可·香奈儿 有经济能力开设自己的店。
1910年,可可·香奈儿 在巴黎开设了一家女装帽店,凭着非凡的针线技巧,香奈儿小姐缝制出一顶又一顶款式简洁耐看的帽子。香奈儿 小姐那两位情人为她介绍了不少名流客人。当时女士们已厌倦了花俏的饰边,所以 香奈儿设计的帽子对她们来说犹如甘泉一般。短短一年内,香奈儿 小姐的生意节节上升,于是 可可·香奈儿 把她的店子搬到气质更时尚的 Rue Cambon 区,至今这区仍是 香奈儿 总部所在地。做帽子绝不能满足 可可·香奈儿 对时装事业的雄心,所以她进军高级订制服装领域。1914年,可可·香奈儿开设了两家时装店,影响后世深远的时装品牌“香奈儿”宣告正式诞生。
步入20年代,香奈儿 小姐设计了不少创新款式,例如针织水手裙 (tricot sailor dress) 、黑色迷你裙 (little black dress)、樽领套衣等。而且,可可·香奈儿从男装上取得灵感,为女装添上多一点男儿味道,一改当年女装过份艳丽的绮靡风尚。例如,将西装褛 (Blazer) 样式加入“香奈儿”女装系列中,又大胆推出“香奈儿”女装裤子。不要忘记,在20年代女性是只会穿裙子的!
可可·香奈儿 这一连串的创作为现代时装史带来重大革命。可可·香奈儿对时装美学的独特见解和难得一见的才华,使她结交了不少诗人、画家和知识份子。她的朋友中就有抽象画派大师毕加索 (Picasso)、法国诗人导演尚·高克多 (Jean Cocteau) 等等。可可·香奈儿 小姐的年代正是法国时装和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除了时装,香奈儿 也在 1922 年推出著名的 香奈儿 No.5 香水。香奈儿 No.5 香水瓶是一个甚具装饰艺术味道的方形玻璃瓶。 香奈儿 No.5 是史上第一瓶以设计师命名的香水,而“双C”标志也使这瓶香水成为 香奈儿 历史上最赚钱的产品,在恒远的时光长廊上历久不衰!至今在香奈儿 的官方网站 香奈儿 No.5 香水依然是重点推介产品。大明星 Nicole Kidman 为 香奈儿 No.5 香水作代言人的广告更是传为经典中的经典。30~40年代,二战爆发,可可·香奈儿把店关掉,与相爱的纳粹军官避居瑞士。1954年,她重返法国,香奈儿 东山再起,香奈儿小姐以她一贯的简洁自然风格,迅速俘虏一众巴黎仕女。粗花呢大衣、喇叭裤等等都是 可可·香奈儿 战后时期的作品。香奈儿品牌成为法国时装史上最光荣的一笔。香奈儿 的设计一直保持简洁高贵风格,多用 Tartan 格子或北欧式几何印花、粗花呢 (tweed) 等布料,舒适自然。在 可可·香奈儿 1971年去世后,德国名设计师卡尔·拉格斐 (Karl Lagerfeld) 成为 香奈儿品牌的灵魂人物。
自1983年起,“老佛爷”卡尔·拉格斐 (Karl Lagerfeld) 一直担任 香奈儿 的总设计师,将 香奈儿的时装推向另一个高峰。还有一处有趣地方堪可提及,就是 香奈儿品牌创立了接近90年,从未造过一件男装,直至2005/2006的秋冬系列才造了几件男装上市而已。
夜半歌声
貌似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过悲剧的电影了,所以是时候看一部了。
“小孩”说,他不喜欢看悲剧的,因为自己很容易被感染。
我说,我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我每次都很想看。
他说,这又是强迫症的表现。
我说,你那叫逃避,而我这是挑战。。。
《夜半歌声》是有3个版本,1937年的电影、1997年的电影、和2005年黄磊的电视剧版本。而我看的是张国荣1997年的版本。
地区:香港
![]()
类型:爱情
语言:粤语
导演:于仁泰 Ronny Yu
主演:张国荣 Leslie Cheung黄磊 Lei Huang
吴倩莲 Chien-lien Wu
郭振锋 Philip Kwok
鲍方 Fong Pao
上映日期:1997-02-011926年秋,著名歌星宋丹平(张国荣饰)主演的歌剧倾倒了成千上万女歌迷,但他唯独钟情清纯可爱的杜云嫣(吴倩莲饰),两人热烈地坠入爱河,爱得如胶似漆。云嫣的父亲闻讯后勃然大怒,将云嫣禁闭在家,并将她许配给豪门显贵。
云嫣却在订婚夜宴上装病离席,私会丹平。权贵公子妒火中烧,派人毒打丹平,并放火焚毁了剧院。云嫣坚信丹平未死,装疯卖傻。每逢月圆之夜,她都会在剧院的废墟上聆听到一曲从虚无缥渺中传来的爱歌。
十年后,一个小剧团租用了这个闹鬼的破剧院。青年演员韦青(黄磊饰)遇到鬼魅一般的丹平,于是又引发一场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
张国荣说,宋丹萍很像他,也说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让观众看了之后有心痛的感觉。嗯,是的,那种心痛不是轰轰烈烈可以靠愤怒发泄,那种心痛是得紧紧揪着生死不如的痛楚。虽然那段关于爱情的对白,让我看了之后嗤之以鼻。
“你会永远爱我吗?”
“一辈子”
电影上的“一辈子”,只不过数十分钟而已,而生活中的“一辈子”,却是满目疮痍的数十年的琐碎生活。所以,当别人对我说:“一辈子”的时候,我不会相信。并且我也不会再问那样的问题^_^
不过看完后来还是觉得心情抑郁,下去跑步顺便理清思绪,可是,跑着跑着却又忍不住哭泣,而这种抑郁感又随时消失了。。。
只有在夜深
我和你才能
敞开灵魂
去释放天真
把温柔的吻
在夜半时分
化成歌声
依偎你心门
我祈求星辰
月儿来作证
用尽一生
也愿意去等
总会有一天
把心愿完成
带着你飞奔
找永恒
—-
只有在夜深
我和你才能
敞开灵魂
去释放天真
把温柔的吻
在夜半时分
化成歌声
依偎你心门
我祈求星辰
月儿来作证
用尽一生
也愿意去等
总会有一天
把心愿完成
带着你飞奔
找永恒
—-
总会有一天
把心愿完成
带着你飞奔
找永恒
[电影]《高考1977》
而建议者,竟是那个时代参加高考的人。
整部电影看完,似懂非懂,既感觉荒唐可笑,又觉得可悲可叹。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中有两个从上海来的知青,一个因不能参加高考而捶头顿足而痛哭,这其中似乎有太多的不甘和毁灭。一个因为目送其他好友赶去考场参加高考而嚎啕大哭,这哭声夹着绝望却透着一丝希望,结束了。之前的一切终于结束了,我们终于有了那一点点的自由,哪怕是一点点在那个年代都已经是奢望了。
“那是一个悲剧的年代”一位那个时代的人这样说。
我,依然似是而非,因为我不是那个年代的人。或许只有那些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才能看懂,才能深有体会,才能明白!
附1:新中国1949-1977年高考制度的变迁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具体包括: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
附2:当年试题摘录
语文:
填空
1.《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者是( )
2.《攻关》的作者是()
3.《红楼梦》的作者是()
4.《国际歌》词、曲作者分别是()
5.《母亲》的作者是()
简答
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是什么?
文艺创作的源泉包括哪些?
默写《愚公移山》中介绍移山原因的部分。
作文(任选其一)
1.《伟大的胜利》(以粉碎“四人帮”为主题)
2.《华主席和吉林人民心连心》
政治:
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党的十一大路线是什么?
“四人帮”反动纲领是什么?
伟大领袖毛主席为我党制定的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数学:
一元二次方程判断有没有实根。
因式分解、方程、椭圆、三角函数、等比数列的概念等。
附3:1977年高考录取通知书一份。
入学须知:
在全国人民紧跟党中央战略部署,深入揭批“四人帮”的大好形势下,经过统一招生,你被录取到我校学习,我们满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表示热烈欢迎!
凡我校录取的学生,毕业后都要服从党的需要,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工作。
学生来校途中,应提高革命警惕。
新生报到时,必须带户口迁移证和粮油关系转移证及商品供应关系,必须每人一张,要注明原地区停止供应时间,从三月份开始由学校供应。
Rachel Getting Married
编剧: Jenny Lumet
导演: Jonathan Demme
主演: Anne Hathaway / Rosemarie DeWitt / Mather Zickel
语言: 英语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8年10月01日 (加拿大) >
又名: 姐姐的婚礼 / 爱与痛的嫁期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冲着Anne Hathway而来的,在OSCAR颁奖典礼上,Anne Hathaway也被提名最佳女主角,不免有些心动看看她的新作。
其实在写完<The Reader>影评的时候,就想提到这部电影和Anne Hathaway, <Rachel Geeting Married>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小家庭的一本难念的经,家庭成员如下:
Kymm(Anne Hathaway)妹妹
Rachel 姐姐
还有一个被当时还吸毒的Kymm开车带不去玩,不下心钻到桥下而被水淹死的弟弟。
故事大概就是以一个回忆的方式展开的,从此这个家庭变破裂了。由于弟弟死了,父母离婚,由于Kymm当时吸毒并且经常会做出过激的行为而被送入戒毒所,在几乎大多数人都快要遗忘Kymm的时候,其姐姐Rachel的婚礼让她又出现在了大家的眼前。
其实,这时的Kymm多么希望她能够被家人所接受,她已经在很努力的改变自己,她希望家人能够原谅她,希望大家不要抛弃她。然而,她的姐姐却对她总是那般厌恶,她的父亲也一直因小儿子的死而并没有彻底原谅她。甚至屋子里那些陌生的人,其实她姐姐说过,大多数人你都认识的。而Kymm却说她不认识,为什么?因为那些人根本都不在乎她是否存在,她穿梭在本是她的家中,却成了最最陌生的一张脸。当她为争做姐姐的伴娘而大吵时,我彻底理解了这是何等的一种对她的漠视。作为姐姐的妹妹居然没有被选作伴娘?这表明这个姐姐是多么的讨厌这个妹妹。
剧中很多细节刻画得很好,她的父亲在看到儿子之前用过的餐具时,脸上的欢乐慢慢隐去,却又无能为力。很多人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Kymm觉得自己的罪恶感终究是挥之不去。
她的母亲也动手打了她,这让她着实无法接受。而她却回打了母亲,这便让母亲对她的恨更加加重。
结尾,不是很具体。Kymm又回到戒毒所了,这个家庭在经历了一段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婚礼之后,一切又归于沉寂。谁也不知道这些隐藏在各自内心的伤痛是否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淡去,谁也不知道这个伤痕累累的家庭是否会恢复很久之前的那种欢乐,但我们都抱着很美好的期望。
这是一部很真实的电影,没有太过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太过娇柔的话语,就好像是你我身边的家庭一样,我们与兄弟姐妹的关系,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每人能够懂得。很多时候都说,有故事的人才能懂得。可是,谁不都是有故事的人么?
依我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最为贴切。
不得不承认,Anne Hathaway在这部电影中角色的突然转变,一改往日青春亮丽的气质,而扮演了一个颓废的瘾君子,不论是从形象、衣着的改变还是言谈举止的改变。所以被提名为最佳女主角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最后败了。我总结了两个原因:
1。年龄太小,还太年轻。(很多人可能觉得她还需要一点时间继续磨练)
2。剧本还是有些“平淡”,虽然很真实,但是没有<The Reader>所涉及的历史和人性深处的探讨,也就是缺乏了某些所谓的深度。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导演:Scott Derrickson
编剧:David Scarpa
演员:
Klaatu……Keanu Reeves
Helen……Jennifer Connelly
Dr. Granier……Jon Hamm
Jacob……Jaden Smith
摄影:David Tattersall
配乐:Tyler Bates
美术:David Brisbin
国别:美国
年代:2008
发行:二十世纪福斯
本来抱着很大的期望看了这部科幻巨片《当地球停止转动》,希望能够有《后天》中的那种惊天动地的画面,和感人肺腑的细腻情感。
然而,看完之后,竟然发现没有主旨,情节进展相当缓慢,很多时间都被想表达但为表达出来情感的那种画面所占据了。
当然,导演翻拍这部1951年的老片肯定是有其原因所在的,这部片子想表达的思想也只不过想警告人类自己,要爱惜我们唯一的地球。可是,大多时候唯有感动才能唤起人类的良知和内心世界。而这部电影没有丝毫给人以感动和震撼。
当一个个外星巨球开始转移地球上的生物时,给人一种传说中的诺亚方舟的感觉。
还有一幕,竟然这个外星人在地球上认识两个讲汉语的华裔。而且两个人竟然有5分钟的对话在说半生不熟的中文。貌似很酷!
难道这部电影是想告诉我们,任何方程式都敌不过人类的情感?
<The Reader> 《生死朗读》
编剧: David Hare
导演: Stephen Daldry
主演: Kate Winslet / Ralph Fiennes / David Kross
语言: english
制片国家/地区: USA | Germany
上映日期: 2009年01月08日 (希腊) >
又名: 朗读者
看完OSCAR的颁奖盛典,看着Kate Winslet捧着金像奖杯对着台底下那个曾15次获得奥斯卡提名的著名影星梅里尔·斯特里普说:这个奖项应是我的。
Kate Winslet 的夺冠,让我怀着一种极端的好奇观看了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The Reader》,看完之后我才彻底被她所折服,被这个剧本所震撼,深深地点了头说:你的确该得这个奖!
很多人看这个题目都以为,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没错,这的确是一个爱情故事,然而却有她更深层次的波涛汹涌的线索,与纳粹有关,与历史有关,与人性有关……
不伦之恋:
当Hanna怀着善意帮助了生病的Michael, 当Michael爱上了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女人,这不伦之恋便开始了。两人的爱情欲火愈烧愈烈,除了肉体的亲密之外,更多的却是朗读的镜头。而这则是这部电影的伏笔。
羞愧:
她羞愧于自己不认得字,也不会写字,在点餐的时候她不好意思地随着对方点什么,他也看出了她的尴尬之处。可是,谁也不曾想到,她的这种尴尬竟然使她在法庭上不得不承认那封报告书是她亲笔写的,最初她否认,她说这个报告书是所有被告当时都参与的。然而,当法官要求要她的笔迹时,当纸和笔被摆到她的桌旁时,她胆颤心惊的颤抖着,她竟不曾拿起笔就承认那份报告书是她自己写的。这种羞愧该是怎样的一种?让人宁肯承认罪行,宁肯冒着被判刑甚至死刑的危险而承认?
朗读:
正是因为她是文盲,但她又很热爱读书,所以她有了一种癖好,听孩子们给她朗读。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她就让Michael给她读书,这也是为什么当她看着小孩子看书时是一种悲伤的情绪,这也是为什么她坐在教堂里,听着孩子们在唱赞美诗,她伤心地哭了。
看到这里,谁都不知她的背景。然而当电影的线索峰回路转,她突然出现在了审判纳粹的法庭上,我们才顿悟。可是,她在法庭上的回答,虽会让很多人认为她是一个没有人性的家伙之外,她的那些话,直接坦荡地刺穿了太多的人性伪善和谎言,甚至是人性本能的流露。而当只有她一个人诚实的说了她想说的话之外,其余所有的被告都撒谎,推脱责任并将责任推到她的身上。
这就是人性的弱点,而她在某一种程度上则体现了人性的坚强。
矛盾的世界
她被判了无期徒刑,在她将刑满释放时,Michael去看了她。Michael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被他所改变了,可是,他应当还是爱着她,否则他不会在她入狱之后,离了婚,天天用磁带录下他给她读的书,一本两本一直到书都堆满了整整一个空房子。而她,在监狱里收到了这份她从来都不干想象的礼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甚至在监狱里借了本《The lady with a little dog》,并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识,一个字一个字的练,终于她用自己稚嫩的笔迹写了足足不满两行字。而他在收到第一封信的时候,就矛盾的将信收起来,而她则一直给他写信,一直到最后他从不曾给过她一封回信。然而,他却毅然录下自己的朗读给她寄到监狱。这似乎既是一种对她爱情的坚持,却也是一种折磨她让她接受自己的罪恶感。
她终究在出狱的前一天,自己选择了离开,或许她真的从来就没有打算要离开监狱,或许她内心的罪恶感从来都不停地在敲打着她,她把自己的所有积蓄留了下来,她走了。而Michael已经答应要来接她出狱,并给她安排了工作和住处。
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的矛盾。
假如真的没有上帝,没有神,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要相信?
假如真的有上帝,有我们所敬仰的神,为什么仍有那么多人无恶不做?
有的人从来都不去想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想为什么却从来没有想明白!